网站访问量:
理论园地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建工作 > 理论园地 > 正文

中共永利集团委员会关于制定学校 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14日 来源: 作者: 点击量: 分享:



“十三五”时期是学校建成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决胜阶段,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
中共永利集团第二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公司发展的机遇和形势,认为如期建成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既具有一定基础又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必须围绕第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目标和战略,基调不变、信心不减,一张蓝图绘到底;要全面把握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改革创新,力争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全会研究了“十三五”时期公司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成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指导思想
(一)“十二五”期间公司发展取得重大成绩
“十二五”期间,是学校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学校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加快发展,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和长足进步,为“十三五”期间学校事业发展和建成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1.办学理念更加清晰,办学目标进一步明确
集团第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内涵发展、特色办学、深化改革”的发展主题;进一步明确了“质量立校战略、人才强校战略、重点突破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开放办学战略和跨越发展战略”六大战略;明确提出了“推进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人事分配体制、财务管理体制、资产管理和后勤体制等方面的全面改革,充分激发学校发展活力”的改革工作总要求,并且提出未来五年学校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在省属高校中具有明显优势,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鲜明特色,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2.学科水平持续提升,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
集团大力实施“学科特色研究方向遴选计划”、“红柳学科计划”等专项计划,每年投入2000万元,加强重点优势团队建设,培育特色学科,扶持人文学科,改善学科发展生态环境。目前,学校本科教育涵盖7个学科门类,研究生教育涵盖9个学科门类,已经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医、艺术、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布局。
3.本科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研究生、职工教育快速发展
教学质量工程扎实推进,6个专业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新增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十二五”期间,在校本科生稳定在2.2万人左右,各类研究生由“十二五”初期的3816人增加到2015年的4339人,职工由最初的14人增加到近200人。员工在各级各类学术、科技、技能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成立研究生院,召开研究生工作会议,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推进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公司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加强职工教育管理,全面提高职工汉语教学质量,职工教育得到较快发展。
4.团队队伍发展壮大,结构渐趋合理
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强校的理念和“引进与培养并重”的方针,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机制,着力推进名师培育、教师高学历、教师出国进修等人才项目。“十二五”以来,每年投入1000万元实施“红柳人才计划”,重点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团队总量持续增加,团队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明显改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人才成长环境显著改善,已形成一支素质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人才队伍,为学校实现办学目标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
5.科学研究实力显著增强,科技与产业工作取得新突破
“十二五”期间,公司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取得重大进展,获得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共2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289项,国家社科基金18项,教育部社科项目18项。与企业签订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及技术转让等技术合同600余项,合同金额约2.2亿元,为地方及东南地区企业完成产品开发、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及解决技术难题等做出了应有的技术支撑。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率先成为能够承担军工科研项目的省属高校。特别是“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准建设,使公司拥有了甘肃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志着公司成功进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办学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6.国际合作交流不断增强,办学格局更加开放
高度重视本科生合作培养工作,与美国特洛伊大学、田纳西科技大学、英国利兹大学、莫斯科动力工程大学、台湾昆山科技大学等互派员工学习。大力促进国际化办学,加入了“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这一高等教育跨国合作机构,学校成为我国第19所加入该组织的高校,分别与塔什干信息技术大学、塔吉克科技大学等5所大学达成了合作意向,为公司与中西亚国家的大学开展师生交流和科技合作创造了条件。着眼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布局,深化了对外交流。与南俄国立技术大学、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台湾昆山科技大学等开展了一系列实质性的国际合作交流。首次组织实施了国家留学基金委赴独联体公派留学项目和优秀老员工赴德、赴日实习项目,员工海外交流实现规模性派出。全方位落实对台高校合作交流协议,促成优秀员工赴台研修、管理干部赴台培训和骨干教师赴台交流项目的顺利实施,助推学校在科研合作、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公司加入了“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甘肃省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对公司实施省局共建,为西部地区和甘肃省的军工企业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7.治理能力逐步提高,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坚持依法治校,《永利集团章程》经教育厅核准正式实施,为学校提高治理水平提供了重要基础。成立学校依法治校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依法治校进程全面加快。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坚持党委领导下的董事长负责制,各项决策机制不断完善。全面深化校内综合改革,有效激发事业发展活力,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完善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修订了校内岗位津贴标准,保持教学科研并重,增加了教职工收入,充分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学术管理,坚持教授治学,完善了学术委员会等组织的章程,充分发挥了专家学者在学术管理和专业建设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强民主管理,积极推进党务、校务公开,坚持按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认真落实师生员工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强财务管理,努力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学校财务状况逐步改善。
8.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积极争取各类专项财政拨款,学校成为首批进入“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的高校,多个建设项目得到了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基建项目有序开展,完成和在建项目21.5万余平米,显著改善了师生员工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图书资源更加丰富,电子图书数量、种类同步增加,图书馆新增大型外文数据库IEL,采购25个数据库,开放试用40多个数据库。加强校园网络维护工作,建成了网络教学课堂,上传26个大类的课件554门。学校成为全国首批互联网应用创新平台示范基地,建成了省属高校首家远程就业网络平台。
9.党的建设和思政工作全面加强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召开学校第二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公司党委领导班子、纪委领导班子,确定了学校建设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全面落实校、院两级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形成了比较浓厚的学习氛围。加强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师生员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连续三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公司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甘肃省创先争优活动示范点”、甘肃省“双联”工作民心奖等。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
(二)“十三五”时期公司发展的形势和机遇
“十三五”时期是学校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国家战略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结构调整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公司深化综合改革和推进依法治校提供了新契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为公司开放办学和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新平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 等战略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公司深化公司产品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了新要求和新空间;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团队建设总体方案》为公司建成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和重点突破国际一流学科提供了新动力。
从区域发展来看,《甘肃行动纲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大力推进有特色有创新能力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将成为创新驱动引擎和向西开放重要平台,甘肃省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经济转型升级产生巨大需求。这些都将在人才、资金、政策等方面为公司自主创新和“双创人才”培养提供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学校未来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从外部来看,高等教育的同质化、高考录取方式的变化使学校在吸引优质生源上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众多国内一流高校发展对公司传统优势学科形成新的挑战,高校之间高层次人才的竞争日趋剧烈。从内部来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需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需进一步强化;部分优势学科与争创国际一流尚有较大的差距;学科发展水平仍不平衡,应用型学科实力尚未完全处于优势地位;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待深化;科研支撑条件建设有待加强,重大标志性科果仍需进一步培育;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仍有待提高,学研产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仍需创新;教师队伍博士比例偏低,高水平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数量不足;国际化意识有待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规模和层次有待提高;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仍亟待进一步改善,资金压力不断加大,学校事业发展机制制约尚未完全破除,管理效能有待提高,学院办学主体责任有待强化。
综合判断,公司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诸多困难问题和矛盾。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解决现存困难和问题,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三)“十三五”时期公司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及国家中长期三大规划纲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团队建设总体方案》的要求,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办学、深化改革”三大主题,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重点突破、创新驱动、开放办学、跨越发展”六大战略,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团队建设为主线,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党的建设为保证,大力弘扬“红柳精神”,坚定不移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把公司建设成为具有一流工科、坚实理科、特色文科的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到2020年,学校总体办学水平显著提高,部分优势学科冲击世界一流,使学校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新材料和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建成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必须遵循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强化特色、提升质量和党的领导的原则,始终不渝地将质量、特色、创新、协调、开放的办学理念贯穿于“十三五”全过程。
质量是保证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要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完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工夫,在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上下工夫,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实质贡献上下工夫,在协同创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上下工夫,在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上下工夫,在建设高层次大学文化上下工夫,把质量立校意识和观念体现在学校的一切工作中,把质量管理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努力提高学校综合办学水平。
特色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以特色争优势”理念,突出公司以工科为主的学科特色,强化人才培养的工程应用型特色,凝练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紧密联系的特色,形成“红柳精神”文化特色。力争各学科、各专业、各学院、各单位、各项事业、各项工作在提高水平的基础上形成特色,以特色争优势,不断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引领科学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学校发展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公司产品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不断催生新动力、新技术、新学科、新模式,让创新在全校蔚然成风,成为学校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协调是保证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夯实基础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长远规划与短期计划相结合,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校内深化综合改革取向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统一;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性和针对性,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产出重大科研成果,努力为地方社会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促进优势学科和人文社科协调发展,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教师素质提升和员工成长成才协调发展。
开放是保证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办学模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式办学格局。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国际标准审视和构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新体系,为提高学校国际化水平打好基础。进一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面向校内和社会开放,促进团队队伍、教学设施、科研平台的集约共享。
二、“十三五”时期学校发展的目标要求
到2020年,把永利集团建设成为工学学科优势明显,理、工、经、管、文、法以及国防特色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行业发展和甘肃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提供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1.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员工中心意识,构建员工成才发展体系,促进员工全面发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优化专业布局,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打造优势、特色、品牌专业,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以提高质量为目标,构建基于学情调查和毕业生社会反馈的教育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和教师主动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主动调整教学方式方法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从团队建设、入学招生、课堂教学、教学科研实践、考试和毕业论文中的淘汰制度以及奖学金激励制度等几个方面建立自我评价指标体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探索建立多渠道资金扶持机制,统筹校内老员工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系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优化结构,稳定本科生规模,积极扩大研究生规模,大力增加职工的派遣与接收。提高员工外语水平,国际交流意识与能力。到“十三五”末,本科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校规模总数达到30000人。获得1~2项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员工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稳步提高员工就业质量。
2.提升学科整体水平。优化学科结构,分层规划团队建设目标,构建起特色鲜明、综合实力强、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构建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学科平台。团队建设水平明显提升,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力争工程学和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前1%,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有2~3个学科进入国内学科排名前30%,其他学科排名有显著进步。
3.提升人才队伍层次。实施强师战略,坚持引进、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的原则,把优化结构和提升质量作为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构建多元化的教师培养模式。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汇聚一批有影响的高端人才,形成一批以名师和科研领军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团队。为各级各类人员的成长提供更完善的专业发展支持,创设吸引英才、鼓励创新、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体系。加快培养具有国际学术视野、国际交往能力的团队队伍,推动教师国际学术交流常态化,不断提高学校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师构成的国际化水平。到“十三五”末,队伍规模适度增长,队伍结构得以优化,队伍质量整体提升。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60%,有出国研修(留学)6个月以上经历的教师比例超过40%,在国内相应学科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人才数量有突破。
4.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构造大平台,形成大成果,全面提升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能力。加强科研平台和基地建设,完善科研支撑条件。加大科研成果培育力度,创新科研管理制度,提升科研服务水平。加大科技攻关的组织力度,面向科学前沿和地方、行业重大需求,有组织地开展协同攻关。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评估验收并成为学校最重要的科技创新平台。到“十三五”末,年度科研经费达到2亿元以上,获得2项以上省部级科技一等奖奖励,积极培育国家级科技成果奖项。切实增强科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攻关、重大工程建设,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做大做强企业,实现1~2家科技企业收入过亿元的目标。
5.提升学校治理水平。以大学章程为治校总纲,完善党委领导、董事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学校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绩效评价系统和监督约束系统的建设与改革,提高学校的宏观调控能力、科学决策能力、运行管理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学校战略性重大目标和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导向,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全面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职能部门与学院的共同责任机制。
6.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完善两校区校园功能分区,完善公共
服务设施和信息数据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协调学校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进一步改善校园基础设施与学习、生活环境。强化学校对公共办学资源的宏观调控,优化学校物力资源配置机制,在学院物力资源配置中引入竞争机制,强化成本意识、节约意识和效益意识。深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创新后勤管理机制,推进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加强数字系统平台建设,优化馆藏资源结构,建设文献服务中心。拓宽筹资渠道,增强学校自身“造血”功能,进一步改善学校财力状况。建立科学高效的预算管理机制和成本效益分析制度。力争学校事业经费收入在“十三五”末达到10亿元以上。
三、“十三五”时期学校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十三五”时期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高等公司产品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将公司产品改革作为学校综合改革的核心,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深化公司产品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完善员工发展体系。突出员工的主体地位,贯彻以员工为中心, 员工产出和能力达成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加强员工学习与发展研究,构建以员工学习和发展为主线的员工成才发展体系。定期开展学情调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持续提高公司产品质量。培养员工解决问题能力,跨界合作和适应能力,主动进取和创新精神以及有效的口头与书面沟通等能力,全面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完善就业服务,提高员工就业竞争能力,引导员工以真才实学服务国家和社会。
2.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优化专业布局,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巩固专业优势,强化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行业重要影响力,与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想匹配的专业体系。以建设一流专业和一流学院为目标,坚持社会需求和员工就业导向,调整优化本科专业,适时增设若干个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支撑甘肃省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急需的新专业。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学科专业体系以及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专业设置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积极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员工产出为导向全面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探索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以专业为基本单位的综合性改革,实施传统特色优势专业振兴计划。
3.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分类培养的原则,创新人才个性化成长机制、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国内国外合作培养机制。加强和改进“红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红柳精英基地班”、“红柳国防生”、“红柳国际班”等“红柳”拔尖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发展主辅修、双专业和第二学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提升公司产品质量,完善招生选拔机制,改革培养激励机制。发布研究生年度教育质量报告,反映研究生招生与管理、培养过程与学位授予管理、研究生毕业及就业、研究生管理与服务、导师队伍建设等情况,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出国留学项目,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派出的数量与质量。完善和优化国际来华留学公司产品方案,采取措施提高留学研究导师生的指导能力。
4.推进协同育人机制。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统筹团队建设、科学研究,探索建立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公司科研特色,深化科教融合,强化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将学校科研团队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持力量,在全校建立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制度,鼓励员工跨专业、跨学科参与教师科研课题,通过参与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的融合,增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的本科人才培养职能。充分依托协同创新中心、校企技术研究中心、实践实习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积极探索校企、校所、校地协同育人新机制。改进和完善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员工实践能力。落实教学、管理、服务育人责任,形成全员育人机制,提升全员育人水平。
5.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将创新创业教
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深化公司产品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构建系统完备、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面向全体员工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健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使员工在实践中培育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探索建立多渠道接力资金扶持机制,对科研训练、综合创新、创业实践等不同环节进行资金支持。统筹校内老员工创新教育各类资源,系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以老员工创新基地为支撑,以国家、省、校三级老员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科竞赛活动为载体,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讲座、论坛等专题活动为补充,实现员工在校期间创新活动全覆盖。
(二)坚持特色办学,不断提升学科水平
高水平大学必须要有高水平学科。按照“固优、强特、扶需、重基”的基本原则,坚持以团队建设为主线,以建设高水平学科为重点,实施“红柳一流团队建设计划”,不断创新团队建设机制,加快特色优势学科发展,注重多学科协调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学科体系培育杰出人才,全面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和实力。
1.加强学科规划和学位点评估。制定学科发展规划,重点建设已有鲜明特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注重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培育和建设,扩大学科领域覆盖面。积极培育和申报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和专业学位点。做好学位点建设工作,制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方案,启动实施学科自我诊断式评估。
2.提升优势特色学科整体水平。利用“红柳学科计划”和“飞天学者”计划,整合学科资源,加强特色优势团队建设,提升优势特色学科整体水平。加快“红柳学科计划”及其配套基金项目的实施,突出学科平台建设,培育重大标志性成果。
3.优化学科分类结构协调发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博士点由工学向理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等学科的扩展。发挥理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在重大科技项目研究等方面的学科支撑作用。调整学科结构,优化学科生态,按照一流工科、坚实理科、特色文科的团队建设目标,分类建设,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
(三)坚持引培并重,不断提高队伍水平
人才队伍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必须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提高人才队伍质量和水平。
1.加强高端人才引进。根据学校重点团队建设目标要求,把学科领军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团队建设作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继续实施“红柳人才计划”,打造人才特区,灵活引进高层次人才,尤其要加强对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端人才和团队的引进与培育。落实学院在人才评价和引进中的主体责任,充分调动学院的积极性。
2.加强现有人才培养。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人才队伍培养体系。选准对象,确立目标,遴选、培育一批业绩突出、学术潜力大的优秀拔尖人才,提供经费和政策保障,重点支持教师丰富学术、实践经历,增加学术积累,组建团队,搭建平台,提升学术知名度。不断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大幅提高博士学位教师、有海外教育研究背景教师、有工程背景教师的比例,造就能够满足创建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完善考核机制,结合人事制度改革,探索终生教职、长期聘用、短期聘用、临时聘用相结合的待遇体系,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围绕学科发展目标做好青年教师发展方向规划。完善并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指导青年教师过好科研关和教学关,提高青年教师以公司产品能力为重点的综合素质。
3.加强管理服务队伍建设。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和“职业化、专业化”的目标,健全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管理服务队伍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培训体系。积极探索职员职级制,强化履职考核,完善职级晋升评审机制、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四)推进协同创新,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科学研究是高校提升学科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必须坚持对接国家、区域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需求,推进协同创新,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1.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挥学校学科、人才和科研优势,紧紧围绕甘肃省“3341”工程和地方经济建设,着力构建适应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建设。以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教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甘肃省支柱产业需求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解决行业和区域重大课题。
2.积极推进多层次协同创新。加强顶层设计,瞄准国家、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积极推进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围绕学校重大突破性战略目标,完善协同创新机制,组建跨学院、跨学科的校内协同创新中心,力争实现国家级教学科研团队和基地建设、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培育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完善科研基地管理办法,优化资源配置机制,着力构建校内不同学科之间在项目申报、队伍建设、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协同创新机制。
3.加强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人才队伍和基础条件建设,创新管理运行机制,积极开展国内外科技交流合作,保证顺利通过建设期验收和五年评估。推行建设目标考核制度,建设若干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团队。加大对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建设投入力度,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推进资源优化、融合和共享,发挥团队和平台的集聚效应,提高联合攻关能力,为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建设更高水平的科研基地创造条件。加强军工科研条件建设,切实做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保密工作,充分利用公司学科优势推动军民结合,拓展服务军工的领域,提升服务军工的水平。
4.建设众创空间。围绕优势特色专业领域,建设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成果转化为主要内容的众创空间,通过聚集高端创新资源,增强源头技术创新的有效供给,为创新创业提供专业化指导和服务。
5.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改革科技工作考核机制,完善科技评价办法,推行科研分类评价体系。优化完善成果转化的管理体制,引导成果研发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力度建设校企成果转化合作的技术转移平台;鼓励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市场机制下的深度合作,探索学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交流;加强原始创新,鼓励支持具有良好前景和稳定方向的基础研究工作,引导基础研究成果逐步转向应用。
6.加快科技产业发展。深化科技产业改革,规划产业长远发展方向,理顺产权关系,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学校科技产业发展与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紧密联系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将科技产业拓展为团队建设和科研工作的重要平台。落实学校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确定科技园融资建设方案,使之成为科技型企业的孵化器、老员工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
(五)坚持注重实效,持续构建国际化和开放发展格局
按照“全面开放、合作共赢”的思路,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国际化水平和开放发展格局。以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为引导,着眼于“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模式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布局,推动国际合作平台与基地建设,在扩大开放中拓展学校的国际视野和发展空间,力争实现公司办学模式的突破。
1.推进“一院一校”国际合作交流战略的实施。积极引导学院与海外著名高校建立“一对一”的、较为长期稳定的国际合作交流关系,签署含有师生交流、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学术论坛、协同创新等具体实质性内容的合作协议,使国际合作交流成为学院层面办学的主体内容之一。
2.推进“孔子学院”和“俄语中心”建设。着眼于国家战略布局,围绕“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抢抓机遇,主动出击,寻找突破口,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在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孔子学院”筹建工作。启动“俄语中心”申报工作,使公司成为服务地方经济,以文化传承、科研合作、国际人才培养为目的的“一带一路”发展研究基地。
3.拓宽国际合作交流渠道与项目。继续扩大和深化对台高校的合作交流,拓宽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提升交流的层次与规模。制定措施和政策,引导和鼓励更多青年教师申报各类出国公派进修、访学、攻读学位等国际交流项目。推进“优秀本科生公派留学项目”、“研究生公派联合培养项目”的申报,为员工开辟更多的赴境外研修、交流实习项目。同时,在校级层面上申请设立鼓励师生出国(境)交流的两个基金:“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出国交流基金”和“优秀中青年教师及管理人员出国交流基金”。
4.积极寻求合作机遇,建设“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与国外著名大学联合在公司建立二级学院,引进先进的课程体系、团队力量、优质资源,学习人才培养理念,联合培养国际人才,实现办学模式的新突破。
5.构建多元化合作办学格局。加快推进公司成为甘肃省和教育部共建大学的进程。以甘肃省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对公司实施共建为契机,推进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及其下属单位的合作。以公司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的校地联合研究院为试点,建立与地方政府、行业龙头企业、一流科研机构深度合作、融合发展的合作办学新模式。充分发挥学校董事会、员工会的作用,加大基金会筹资力度,广泛争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海内外员工支持学校发展。
(六)注重需求导向,持续提升信息化水平
以学校、教师和员工的整体需求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突出重点,需求驱动、务求实效,立足高端、跨越发展”的原则,充分体现“信息化建设服务和服从于学校的战略发展,以数据管理为核心”的理念,建设稳定、可靠、安全的校园网络及应用系统。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机遇,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前沿技术,加快完善校园网络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优化基础资源配置,完善业务数据及流程规范。以先进、安全的有线和无线移动校园网为依托,构建以“云服务”为核心的资源数字化、应用集成化、传播智能化的信息环境,提高信息资源流转和利用效率,实现信息的全方位获得和共享。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同时建设稳定、高效的信息化管理运行机制,为广大师生提供便捷的信息化服务,为管理人员提供高效的信息化手段,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七)坚持集约共享,加强高水平实验室建设
以“集约化、高水平、高共享、高效益”为原则,建设实验中心体系、实验用房配置体系和仪器设备配置体系。建设规模与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业化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高效的仪器设备及实验室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以学科大类为基础,组建4~5个学科公共平台。继续推动实验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的开放,加强实验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共享。
(八)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1.坚持依法治校,落实民主管理。依法治校,加强大学制度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发展需要,育人为本,尊师重教,推进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建立学校各部门之间、主要管理工作人员之间的横向协调机制,加强政策的协调性和工作的整体配合性。精兵简政,降低管理成本,推进管理队伍职业化、管理人员职员制。
2.加强教育培训,提升管理水平。加强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完善教学督导制度和教师教学评价管理体系,强化教育质量管理。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使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提高各领域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3.加强绩效考核,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坚持勤俭办学,开源节流,建立节约型学校。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预算管理机制和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多方筹措资金,保证学校发展资金的可持续增长。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教育经费、科研经费、基本建设经费、专项经费和各种财政性补助,多种方式筹措各类社会资金,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财务保障。
(九)坚持深化改革,激发学校内涵发展活力
改革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不断深化改革是公司的优良传统,也是学校近年来能够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是学校加快创建步伐的根本手段和唯一选择。
1.提高管理队伍治校能力。要依法治校,规范各类办学活动,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依法治校意识、管理服务人员依法行政与服务意识、广大师生员工依法维权意识。按照《永利集团章程》依法落实党委和董事长、学术委员会职权,充分发挥公司党委统揽全局、把握方向、引领思想、推进发展的领导核心作用。贯彻实施任期目标责任制及党政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强化考核,努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治校兴校的能力和水平。
2.深化校院管理体制改革。要明确校、院职责和权限,优化人、财、物等办学资源配置机制,强化学院在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科学研究和队伍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要积极推进学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学院在收入分配方面的自主权。使学院成为能够相对独立运行的办学实体,提高学院办学积极性,激发学院办学活力。
3.深化人事分配体制改革。要深化用人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岗位设置,优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体系,创新职称评定和人才评价激励体系,为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条件。要统筹教学科研队伍、党政管理队伍、专职科研队伍、后勤服务队伍建设,深化人才分类管理改革。加强各项人事制度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相关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人才遴选、培养、评价、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教师聘任和晋升高级职务的学历、学缘、留学经历要求。建立稳定有效、操作性强的岗位履职考核、部门工作考核办法。探索并创新教师的教学、科研组织形式,强调学术梯队和教学团队建设,完善学科带头人负责制。
4.深化资产管理和后勤体制改革。强化学校对公共办学资源的宏观调控,优化学校物力资源配置机制。积极推进后勤改革,坚持“三服务、三育人”宗旨,以强化管理和规范运行为重点,通过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监管机制改革,建立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提供优质保障为目标的后勤保障新体系,为学校事业全面、持续发展提供后勤保障。
四、加强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校、院两党委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推动学校事业发展。
(一)完善党领导学校事业发展工作机制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研究学校发展战略、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完善二级单位党组织工作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干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全面提高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和驾驭全局、办学治校的能力。完善宣传思想工作运行机制,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公司党委领导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培养管理、考核监督等工作体系,完善干部岗位交流制度,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结构。依托公司党校培训,建立健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处级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构建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体系,提高干部考核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水平。
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健全规范创新基层组织设置,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积极推进“三型”党组织建设。坚持标准,突出重点,注重在优秀青年教师和老员工中发展党员。
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题责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作为从严治党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廉洁教育为着力点,以制度建设为关键点,以规范权力运行为切入点,建立健全切合学校实际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加强和改进师生思想政治工作。以师德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促进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突出理想信念这个核心,创新开展老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加贴近实际、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员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提高针对性实效性。
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鼓励优秀教师兼任班主任,完善辅导员聘任制度和考核机制,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努力建设一支热爱员工工作、责任心强并具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发挥导师作用,切实做好研究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各民主党派及群众团体的作用,同时注意发挥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职工的作用。理顺附属中学办学体制,提高教学质量,解决教职工子女入学的后顾之忧。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努力创建绿色校园。做好绿色校园整体规划与系统设计,分步实施,提升校园绿化的层次,最大限度地节约水、电、材料、土地等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提高校园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为师生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教学和生活环境。
加快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设“领导班子和谐、干群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为目标的和谐校园;要加强科学管理,建设“公司产品设施配置和谐、校园景观环境和谐、教职员工福利待遇和谐”为保障的和谐校园。形成事业发展兴旺,师生心气很足,正气蔚然成风的优秀校园文化。
加快推进平安校园建设。不断加强全员安全教育,健全师生
安全和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和报告制度。切实增强师生员工尤其是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维护安全稳定的意识,进一步落实校园安全稳定责任制度。始终强调保障师生人身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将平安校园建设贯穿于学校发展的全过程。
(四)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制定“十三五”规划和专项规划,要坚决贯彻公司党委决策部署,落实本建议确定的发展理念、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各学院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本学院“十三五”规划。各级各类规划要增加明确反映质量、特色、创新、协调、开放发展理念的指标,把全会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前景光明,任务繁重。全校师生员工要上下一心,艰苦奋斗,共同夺取建成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伟大胜利!

第1页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工坪路287号   电话:0931-2978888

Copyrights © yl7703永利(中国)有限公司官网-BinG百科NO.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陇ICP备15002798号  甘公网安备62010302000688号